星期一, 6月 16, 2008

生機飲食治癌 醫師戳破迷思

生機飲食治癌?醫師戳破迷思

光靠生機飲食就能治癌?錯!此舉不但延誤治療,更會導致病情惡化。國內醫師強調,沒有證據顯示吃生機飲食可以預防癌症,且針對已罹癌病人,生機飲食只能幫助排便,無助於治療。呼籲癌友仍應回到常規治療管道,搭配均衡飲食,葷、素適量吃,才能增強治療過程身體所需抵抗力。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曾看過一位五十多歲第三期乳癌女性患者,她堅持不開刀、不化療,只想靠吃生機飲食「自療」。半年後惡化成第四期乳癌,原本十五公分大的腫瘤擴大成整個乳房都是硬塊,只好回頭治療,但為時已晚,導致預後較差。

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也指出,曾有乳癌患者堅持用生機療法取代開刀、化療,卻導致癌細胞轉移到腋下淋巴與骨頭。

兩位醫師都說,病人堅持生機飲食治療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些看到同樣罹癌的親友過世,就說「反正治療也沒效」;也有人會當面拿出名人代言的廣告,告訴醫生:「你看,他(名人家屬)也是靠生機飲食『醫』好的!」

醫師強調,生機飲食不但無法治癌,開刀後與化療期間,光吃蔬果會導致病人體力不濟、抵抗力降低,反而有害治療。

多數癌症病人對飲食存有迷思,認為吃太營養反而助長癌細胞生長,所以拒吃肉類,只吃有機蔬果為主的生機飲食。王正旭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癌症病人更應藉均衡飲食來增加營養攝取。

以牛肉、豬肉等紅肉來說,富含蛋白質,是術後與化療期間體虛病人重要的營養來源。王正旭提醒病人不應偏廢,需適量攝取。

再者,生機飲食主張「全食物」觀念,強調蔬果表皮一起吃下肚,且認為應少油、少烹調、生吃最好。醫生認為,此舉恐會導致癌症病人吃進殘留農藥或微生菌,反而對病人有害。

導致癌症的原因很複雜,很難單獨歸咎於飲食習慣。王正旭表示,病人反應吃生機飲食後「排便順暢、神清氣爽」,但這並不代表癌症得到治療。建議病人除了接受正規治療外,飲食也應均衡,不需刻意偏食。

星期日, 6月 01, 2008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風險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風險

到底反式脂肪酸從何而來?那些食品中會含有反式脂肪酸?對身體健康會有影響嗎?

  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及芥花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深受營養師們的推薦,
用於飲食的烹調,有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屬於健康的油脂。

但是食品業者為了提高植物油的穩定度及可塑性,在加工過程中以氫化方式處理液態的植物油,使其轉為半固態的形式,如人造奶油及酥油。
一般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多以「順式」的結構存在,但若氫化作用不完全而尚有雙鍵存在
(即部分氫化油)時,則可能會有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產生,因此油脂的氫化加工條件會影響
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科學證據顯示,反式脂肪酸不但會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濃度,且會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的濃度;
LDL膽固醇已知是造成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而HDL膽固醇則可以保護心臟不易發生疾病。
因此,飲食中若攝取過量的反式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美國心臟學會在 2001年新訂的高血脂飲食指標中,
除了重申降低飽和脂肪酸與與膽固醇的攝取外,新增的一個建議便是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取。

  如何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取?民眾在選購食品時,凡包裝上的油脂成分標示有「氫化」、「半氫化」、「硬化」、「精製植物油」、「轉化油」、「烤酥油」或英文「Hydrogenated」等字樣者,表示該食品使用了經氫化處理的油脂,應儘量少選購或勿大量攝食。

此外,亦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均衡飲食,遵守四少一多的飲食原則
(即少肥肉、少油炸、少油湯、少醬料、多蔬果),
正確的烹調方式,儘量以清蒸、水煮代替油炸、煎炒,如此,就能聰明吃出健康來。

8成國人亞健康

8成國人亞健康

留意身心問題5大徵兆

你是否覺得這陣子脖子緊緊的,經常腰痠背痛?腰圍愈來愈粗,而且走幾步路或爬2、3層樓梯就很喘?有的時候覺得呼吸困難,胸悶?早上起床時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每天下班都覺得很累,但到了晚上卻又入睡困難、淺眠或早醒?


許多家醫科醫師、營養師和健診中心醫師都提出呼籲,目前已有8成國人出現疲勞、睡眠品質差、過敏等徵兆,呈現「亞健康」狀態之中,真正健康的人僅占約15%。


所謂的「亞健康」,就是指身體雖然還沒有罹患疾病,但是卻已經開始出現不適的徵兆。若是注意警訊,努力改善,那麼就可以得回健康的身體。但是若是疏忽不理,疾病就會因此上身。其中又因為現代社會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影響,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前期的罹患人數不但日趨增加,而且有極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生理之外,心理上的徵兆也不容輕忽。鬱悶和焦躁,正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調查顯示,約3成國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長時間處在緊張、煩躁和緊繃的環境,進而出現頻尿、失眠等情況。若是不趕快調整生活步調,學習放慢腳步和抒發累積的壓力,就很容易演變成真正的憂鬱症。


除了「亞健康」的議題,時序到了5月,即將進入梅雨季節,悶熱、潮濕的環境且氣候變化較大,加上萬物生長所帶來的花粉或其他過敏原,容易復發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我們特別請教中醫和西醫,提供保護氣管和預防氣喘復發的保養法,以及針對5歲以下的氣喘患者擬出的治療共識。


在「個案故事」單元中,我們探討的是糖尿病的預防及照護。目前國內罹患糖尿病人數約有100萬人,且多數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導致,無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都要嚴格控制飲食、多運動,還必須定時量血糖和補充胰島素,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而不受病痛所影響。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前期 亞健康警訊

疲勞 失眠 體力差需注意

在國人觀念中,沒生病就等於身體健康,曾經對1萬多位國人做出調查的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表示,近8成國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卻未發覺,包括高血壓前期、高血脂前期、糖尿病前期、慢性疲勞症候群和提早老化等5大徵兆。若有所警覺而調整生活習慣,就會恢復到健康狀態;若沒有改變,就可能惡化為疾病。


小辭典
沒病不等於健康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也稱為第三狀態。從亞健康狀態可以往好的方向轉化並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往壞的方向進一步發展為各種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

然而沒有疾病不等於健康,

身心和生活若不是處於非常良好的狀態,就稱為亞健康


亞健康逐漸年輕化
亞健康不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在學業負擔和精神壓力之下,書田診所 家醫科 醫師康宏銘發現許多國、高中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形成心理障礙,多因失眠、情緒不穩等情況而就醫,連中小學生都已經出現亞健康徵兆,畢業班學生的發病率更達到50%,出現亞健康年輕化的趨勢。而高三女生更常見如經痛、月經不順、分泌物增加等婦科疾病,與學習負擔的輕重和體力活動強弱程度有關。生理上過度負重和學習壓力增加,是引發心理問題的導火線,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經期紊亂。


亞健康狀態大徵兆
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前期屬於亞健康狀態,已成現代人文明病,由於尚未發展到疾病,沒有服藥的必要而容易忽略,因此發展成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三高疾病。由三高病誘發的腦心血管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疾病排行榜中名列前矛。若沒有及時發現,或雖發現亞健康狀態,卻沒有努力改變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就會出現器官異常,進而導致疾病。


狀況1
頭暈 耳鳴 頸部痠痛恐高血壓前期
衛生署曾重修高血壓標準,新增高血壓前期的收縮壓介於120到139毫米汞柱,舒張壓是80到89毫米汞柱。而其實在收縮壓高於115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75毫米汞柱情況下,舒張壓每升高20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病風險就會呈倍數增加。

25%恐惡化為高血壓
頭暈、頭痛、耳鳴、眼花以及頸部痠痛是高血壓前期的徵兆,須重視血壓監測,改變生活型態。每減重10公斤,可降5到20毫米汞柱,採行高纖、少油、少鹽的飲食計劃,增加運動量,建議每周進行3次、每次持續30分鐘。


根據統計,有高血壓前期徵兆,但沒有控制飲食或運動,約有25%的人會演變成真正的高血壓,發病時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生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腎衰竭或視網膜出血等,健康已受到嚴重威脅。老年人由於人體自然老化,形成血管壁硬化,使得血管壁失去彈性導致血壓升高,40歲以上者,約有20%的機率罹患高血壓。治療方面,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藥物控制,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及飲食習慣修改,再配合適量藥物,可有效控制血壓,並減少及預防併發症所造成的傷害。


狀況2
喜吃油炸為高血脂前期危險群
膽固醇屬人體血脂肪,分低密度膽固醇及高密度膽固醇,前者可導致心血管病,後者可減低患病風險。膽固醇過高已成國人最常見的長期病症之一,表示膽固醇的代謝發生異常,當血液中總膽固醇指數大於200毫克╱分升,便堆積在血管內,造成血管阻塞、硬化而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必須開始減少膽固醇攝取,採取低膽固醇飲食,以及透過藥物、飲食、運動來增加膽固醇的代謝。

減重 戒菸酒 少吃肉
高血脂前期為總膽固醇介於200到219毫克╱分升或三酸甘油酯介於150到199毫克╱分升,喜歡吃油炸、飲酒、吸菸、肉類和奶蛋類,不喜歡吃蔬果,都會造成膽固醇過高。要提醒的是,高血脂前期症狀不明顯,常是在健檢中發現,或是心肌梗塞或動脈硬化突然發作,才得知罹患高血脂。現在人普遍肥胖,從過去統計數字來看,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都與肥胖相關。

過半會引發高血脂
造成脂肪肝、高血脂症的原因如肥胖、酗酒、血脂過高或急慢性肝炎等。研究發現,高血脂前期者,有超過5成的機率導致高血脂症。脂肪肝則要視造成的原因而決定嚴重性,若是酗酒造成,隨著持續飲酒而造成肝臟損傷,會演變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若是B型或C型肝炎病毒造成,則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狀況3
愛吃甜 肥胖 為糖尿病前期危險群
若長時間喜歡吃甜食或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易導致肥胖,可能會影響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使得葡萄糖不能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糖尿病沒有太多明顯易察的徵兆,可能會出現口渴、吃得多、常跑廁所,但體重卻下降等情況,而往往是經由醫師檢查後才得知罹病。一般若空腹血糖偏高,介於100到125毫克╱分升之間,或空腹血糖正常,但標準 75克葡萄糖耐受性試驗2小時後,血液中的葡萄糖介於140到199毫克╱分升,都可視為是糖尿病前期。

7人中有1人轉為糖尿病
依照台灣國民健康局就糖尿病前期個案,以空腹血糖 110到125毫克╱分升進行分析,若沒有執行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等健康行為,1年後演變為糖尿病的機率,男性為16.4%,女性為13.6%,相當於 7人中將有 1人轉變為糖尿病。在血糖逐漸升高後,糖尿病病人會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的出現。

飯後服藥調血糖
糖尿病口服藥物有很多種類,且現在也有胰島素增敏劑等。大部分藥物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而發揮作用,有分為餐前服藥、隨餐吃和餐後服用3個時間。如糖苷酶抑制劑必須和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才能發揮效果,最好是在餐前或與第一口飯同服。患者拿藥時,要問清楚。

狀況4
疲勞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徵兆
多數人總感覺睡不飽,一坐下就想睡覺,看電視或書就想打瞌睡,一整天昏昏沉沉;到了晚上又難以入睡、淺眠或早醒,加上有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導致睡眠品質不好,白天就更疲倦。 林美秀 醫師表示,長期睡眠不足或疲勞,會使免疫系統變差,甚至提高罹癌風險。


疲勞是疾病早期的外在表徵,需長期追蹤或定期健康檢查找到原因。同時提早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時數,降低疲倦和打瞌睡的機率。 林美秀 醫師表示,約50%的疾病是生活習慣所致,抽菸、飲酒、酗咖啡、熬夜和三餐不定時,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不僅會使器官功能受損,提早老化,焦躁、憂鬱等心理疾病也會接踵而來。

免疫力降低易過敏
過敏可視為免疫功能失調,過敏的罹病率和盛行率正逐年增加中,台灣約有30%的過敏疾病患者。過敏是免疫系統對抗來自過敏原的過程中所引起的發炎。人體與外界物質接觸後,引發體內免疫系統高度活化,造成發炎症狀。先天體質過敏的小孩,往往一出生沒多久就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3歲後則出現過敏性鼻炎;約在上小學前後氣喘病才發作,但發病時間因人而異,也有人一生只會出現1種過敏疾病,也有人好幾種過敏疾病先後出現,或同時發病。

規律作息改善疲勞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實原因仍在探討中,多數患者和焦慮、憂鬱、躁鬱和沮喪等情緒有關,通常會給予抗焦慮劑、抗憂鬱劑、心理治療、情緒上的支持和學習放鬆技巧,慢性疲勞症狀多半會獲得改善。
林美秀醫師表示,均衡良好的飲食和規律的生活習慣,可以避免造成症狀加劇的惡性循環。另外,戒菸或減肥,也都對健康有助益;此外,有空也可以多泡泡溫水浴、泡腳、腹式呼吸等,對於增加愉悅感及改善睡眠都有幫助。


狀況5
睡眠品質差是提早衰老的前兆
林美秀醫師表示,前一天睡不夠,第二天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而長期維持每天不足6.5小時睡眠,可能會縮短壽命,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到3倍。會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動作不協調,導致記憶出現障礙。

長期失眠易精神疾病
此外,睡眠不足會使人體抵抗力和康復能力低下,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發作,如心血管、高血壓等。另外,打鼾也是睡眠品質差的典型表現,同時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訊息。
失眠會導致注意力降低、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效率。失眠是心臟病危險因子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的失眠。
失眠者常抱怨有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痠痛等不適,常是誘發失眠的精神官能症徵兆。有研究報告指出,80%的失眠症和精神疾病有關,白天覺得心慌、發抖、頭痛等症狀,夜裡又輾轉難眠,出現情緒低落、煩悶、自責、罪惡感。精神疾病則可能伴隨有不安、焦慮而導致失眠,如妄想症、歇斯底里、人格失常等。

提醒你
勿忽視眼睛痠澀 牙齦出血
現代人對牙齦出血、腫痛、口腔潰瘍等牙周病前期徵兆不太重視,口腔亞健康是身體亞健康的重要表現。很少有人的口腔健康能達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口腔健康標準是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和無出血現象。口腔亞健康反映出大部分人對牙周病的危害缺乏認識,是引起成年人掉牙的首要原因,同時會影響心、肺、腎等臟器功能。
眼睛的亞健康狀態如視力模糊、疲勞、乾澀、頭疼、慢性結膜炎等症狀,壓力過大會影響眼睛的運行狀況。

視覺模糊易引發白內障
另外,出現緊張、焦慮和壓抑等情緒時,腦垂體、腎上腺激素分泌會減少,使得雙眼視覺傳導和視覺資訊功能處於低水準工作狀態,直接導致水晶體及眼部肌肉收縮和舒張步驟不協調,出現如頭痛、噁心、眼壓高等,稱為雙眼視功能異常,未來罹患白內障的機率也較一般人提升許多。


真正健康者僅15%
康宏銘醫師表示,身體沒有症狀、真正健康的人只佔15%,但其中多數仍感覺到身體沒有以前好。除了高血壓前期、高血脂前期、高血糖前期、慢性疲勞症候群和提早老化等5大亞健康徵兆,牙齦出血、乾眼和視覺模糊都易被忽略,若沒有即時改善,可能導致牙周病,提高罹患白內障機率,若發覺身體有異狀,應調整生活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