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8, 2008

烤肉 煙燻 焦肉毒上加毒

中秋還烤肉? 煙燻+焦肉毒上加毒

專家強調木炭烤肉屬於不完全的燃燒,民眾容易吸入致癌物質,如果又吃了烤焦的肉塊,可是毒上加毒,相當不健康。


「我不贊成烤肉!」台灣師大化學所教授吳家誠表示,反對烤肉,可能影響到相關商家的生意,但木炭烤肉確實是不好的飲食行為,他個人堅決反對烤肉。

吳家誠強調,只要是木炭烤肉,幾乎都是不完全的燃燒,木炭本身就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 ),如果肉塊被烤焦了,表面也會產生PAH。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高溫會改變食物的結構,
例如,蛋白質遇到了高溫燒烤,就會產生環胺類毒物,澱粉類食物則會演變成乙烯胺,
而油脂、雞皮等食物要是被烤焦,就會產生PAH。

由於木炭不可能完全燃燒,在空氣中產生「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烤肉架附近的大人小孩都把致癌物質給吸入肺部,如果又吃了烤焦的肉塊肉片,那「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從嘴巴進入體內,兩者相結合,可說是毒上加毒。


吳家誠警告,如果在空曠地區烤肉,致癌物質的污染,可能還少一點,有人就在自家陽台、車庫裡烤起肉來,環境不通風,氮氧燃燒,又加上「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就可能產生毒性更強的超級致癌物質「硝基PAH」。

吳家誠說,飄散在空氣的致癌物質,吸入肺部,引發肺癌,要是吃下肚,長期累積下來,導致胃癌、腸胃癌、肝癌,要是經常接觸「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引發棘手的血癌、淋巴癌。

「不烤最好!」吳家誠說,但如果還是要烤的話,最好至戶外空曠的地區,讓燃燒不完全的煙及致癌物質快速釋散,降低吸入肺部的機率。且在選擇木炭時,應該選購形狀較細的木炭,不要買太粗的木炭,因為木炭越粗,燃燒越不完全,越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氫化油

氫化油實驗

吃氫化油幾乎等於吃塑膠,或是吞口香糖。因為氫化油、塑膠、口香糖,都是地球上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在自然界很難自然分解,動物吃下肚,也很難消化吸收,身體要花費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才能把氫化油排出體外。

以前診所的一位護士告訴我,她家的貓咪從來不吃洋竽片、薯條,或是任何含氫化油脂的食物。反而是拿海豹油、藍藻、優質的健康食品去餵牠,牠搶著吃。這是動物的本能,能區分該吃與不該吃,好與不好。
可惜很多人喪失了這種本能,無法分辨。

今天,我要讓大家親眼看看一個實驗。告訴您氫化油是多麼的不自然!
市售的洋竽片與薯條,是在台灣最容易找到的氫化油來源,我估計炸鹽酥雞、炸臭豆腐、炸油條、炸甜甜圈、炸春捲、炸花枝丸、炸甜不辣、、、等等,也常是由氫化油所炸出來的。


美國人做了一個實驗,把速食店賣的東西,諸如漢堡、薯條放到透明玻璃罐裡面,看看多久這些食物會腐敗,實驗為期十周。結果,所有的麵包都發霉、肉都爛掉了,居然薯條還完好如初,
可見氫化油脂把薯條包住,讓薯條不會腐敗。連黴菌、細菌都不吃氫化油,為何人類要吃呢?

吃到肚子裡面,身體怎能正常代謝呢? 所以,氫化油除了當油脂以外,居然也可以當防腐劑使用,埃及人如果早一點知道,說不定會拿氫化油來做木乃伊!


一般餐廳用沙拉油炸出來的薯條和漢堡很快就發霉了,但是麥當勞的Big Mac漢堡到了第三週還完好如初,麵包上一點黴菌也不長。麥當勞的薯條到了第十周還是完好如初,像是剛買的一樣。

薯條是塑膠產品, 不會腐敗 , 真可怕, 黴菌都不敢碰, 你敢吃嗎?


星期四, 7月 31, 2008

食品添加物 頭號過敏原

五顏六色的漂亮糖果、味道鮮美的湯頭,可能暗藏過敏的危機!
為了讓加工食品更好看、更好吃,往往在其中增添食品添加物,根據檢驗發現,國人對食用藍色一號反應最劇,味精名列第二。

一家國內醫學實驗室針對103名懷疑有過敏體質者,進行採血檢測是否對食品添加物有慢性過敏反應,檢測物質包括大麥麥芽、咖啡因、味精、阿斯巴甜、苯甲酸鈉、糖精鈉、亞硝酸鈉、蔗糖素、食用色素等經衛生署核准,可以合法添加的添加物。
結果發現,這些體質過敏者,對食品添加物也有明顯的過敏反應,過敏物質依序是,食用藍色一號、味精、大麥麥芽、黃色四號、蔗糖素。

藍色一號→除了吃的 用的也有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副總許冠宗指出,檢驗的103名過敏體質民眾,有74人出現對藍色一號過敏反應。藍色一號是一種食用色素,具有色澤鮮豔、著色力強、穩定性好、無臭無味的特性,很容易溶解和調色,而且成本低廉,廣泛運用在糖果、飲料、化妝品、洗髮精、漱口水等。

許多人有味精過敏的經驗,此次檢驗,味精過敏排第二名,有64人對味精過敏。
很多人外食後,感覺口乾舌燥、頭痛、心悸,就是因為食物中放入大把味精調味,也因此味精過敏又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
許冠宗說,味精就是麩胺酸鈉,是神經系統傳導物質,短時間吃入大量味精,可能引起神經功能異常,很多人吃味精之後,會出現頭痛、胸悶、嘔吐、心悸、臉潮紅、腹痛,甚至是氣喘加重的現象。

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有不同看法,他說,味精成分單純,就是食物中的一種麩胺酸鈉,本來就是人體的必須胺基酸,不必過於恐懼,少吃即可。

味精過敏→缺維生素B群的最明顯

林杰樑說,味精中也有鈉鹽成分,口乾可能與鹽有關。也有研究發現,維生素B群缺乏者較容易出現中國餐館症候群,這些人代謝麩胺酸鈉的速度可能較慢。

其他引起過敏的食品添加物還有用來製作啤酒、麥茶、麥芽飲料的大麥麥芽;常用於早餐榖片、糖果、烘培食品的食用黃色5號;零熱量的甜味劑蔗糖素。

天天滷味配飲料 少女險罹糖尿病

天天滷味配飲料 少女險罹糖尿病

夏天到了,愛喝飲料的人注意了!南投市一名劉姓高中女生,暑假在家天天吃滷味配飲料,體重上升,身體不適,到署立南投醫院求診。詹德欽醫師發現,她體內出現胰島素阻抗現象,造成血糖過高;詹醫師除給藥治療,還會同營養師協助調節飲食,設法控制體重。

詹德欽說,女學生前來看診時表示,自己體重大幅增加,最近一個月,已胖了5公斤,又常感到倦怠,懷疑是肝出問題。經過抽血檢查,發現女學生的血糖偏高,且在體內出現胰島素阻抗的現象;若再不及時投藥治療,和糖尿病有關症狀都可能出現。

這名女學生的生活習慣,經常買一盤滷味,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吃過滷味後再配飲料,致吃下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

詹德欽除了開給控制血糖、調節新陳代謝用藥外,另請醫院的營養師蔡秀雯協助,替女學生調節飲食。

蔡秀雯建議女學生,把每天吃滷味的習慣,改為2天吃一次,購買滷味時,不要再澆上滷汁,因滷汁的鹽分和油分都比較高,能不吃就盡量避免食用,吃滷味時多配青菜,也可以增加膳食纖維。

蔡秀雯說,女學生每天至少喝2瓶飲料,一般含糖的飲料,100西西約含15公克的糖分,等於一個蘋果的熱量,一天喝上700西西的飲料,等於吃了7個蘋果,身體很容易發胖。
蔡秀雯建議,改買無糖或半糖的飲料,或買愛玉或仙草回來,自行以代糖調味,減少糖分的吸收。

詹德欽醫師說,有不少青少年,常拿飲料來解渴,卻不喝白開水,不論是珍珠奶茶或加味茶,幾乎都是糖水,若一天喝下700西西的飲料,一個夏天4個月,幾乎要喝下100公升的糖水,即使活動量再大,身體還是受不了。
他說,少喝飲料,是夏天保健的第一步。

星期二, 7月 29, 2008

蘋果腰vs.水蛇腰 心血管疾病機率高3.25倍

蘋果腰vs.水蛇腰 心血管疾病機率高3.25倍

腰圍大小和健康息息相關!根據研究發現,成年人的腰臀比,也就是腰圍除以臀圍,假如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那麼你的腰就屬於「蘋果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水蛇腰高出3倍之多,相當危險!

肚皮舞者擺動舞姿,曼妙的身材是標準的水蛇腰代表,水蛇腰不但性感,而且這樣的腰圍也比較健康。

可別以為圓滾滾的身材看起來卡哇依,醫生說屁股大還沒關係,可是假如你腰圍大,身型看起來像蘋果,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將是水蛇腰的3.25倍。

三軍總醫院教授祝年豐表示,屁股大一般人覺得會生小孩,其實還有個好處就是罹患疾病機率低,可是假如是腰圍大,腹部脂肪多對內臟反而不好。有醫生就舉例,像是腰圍35吋的藝人鍾欣凌就是蘋果腰的代表。

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期刊」指出,成年人的腰臀比和健康息息相關,所謂的腰臀比就是將腰圍除以臀圍,男性要小於0.9,女性要小於0.85才是正常
假如一名成年女性腰圍90公分除以臀圍100公分,結果算出來是0.9,那麼她就是蘋果腰,就屬於危險族群了。

如何遠離蘋果腰?三軍總醫院教授祝年豐指出,少吃多動絕對是瘦腰的不二法則,因為運動能減小腰圍,仰臥起坐更是相當不錯的運動方式。

星期四, 7月 24, 2008

吃冰傷身

炎炎夏日,不少人愛吃上一碗剉冰,感覺清涼又退火。
中醫師表示,吃冰對身體反而火上加油,燥熱更甚。

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醫師指出,暑假以來,因吃冰引起不適症狀的患者特別多,許多家長甚至不知道是吃冰引發的問題。
門診有位讀小五的小胖弟,主訴胸部悶痛、喉中經常有痰,肩背酸痛,尤其是背部肩膀內側的膏肓穴位一帶特別酸痛,問診後發現,原來家中開火鍋店,經常隨手一瓶冰涼飲料,長期下來所致。


小孩吃冰過量 會常清喉嚨

何裕鈞表示,冰吃多了,許多小朋友會感覺有痰,經常不自覺清喉嚨,而且舌頭上一層白白的舌苔很厚,是因為體內腸胃的濕氣所導致,家長還以為是感冒,治療許久仍未改善,細問之下才知是冰涼飲品吃多造成。

為何會變燥熱?何裕鈞解釋,吃冰會降低體溫,而人是恆溫36-37℃的動物,腦中樞有溫度調節機制,人體為保持恆溫以保護身體,會升高產熱系統的運作,讓血液循環增快,以提高溫度,原本體內臟腑已經高於36℃、37℃,胃部收到增溫的生理保護訊息,會讓人愈吃愈熱、愈吃愈渴。

同時,有的冰品糖水多,熱量也會較高。

另一方面,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生活作息不正常,喜吃重鹹口味、烤辣炸物,體質以氣陰兩虛、兼夾濕熱居多,導致循環代謝能力下降,冰吃多了,猶如寒氣包火,加重身體代謝困難,衍生各種病症。
何裕鈞表示,小至經常性咳嗽、咽中痰阻、胸悶痛、頭暈痛、鼻塞、腸胃不適、腹瀉、腹痛、女性痛經、白帶多,大到氣喘發作、血壓升高…等都有可能發生。

還有位婦女,長期早晨起床後即喝一大杯現打冰涼蔬果汁,以為生機飲食有益身體,卻導致腹瀉、白帶多等症狀。後來發現因為過量飲用,且加入冰塊,導致不適。

中醫師強調,想要清涼而不傷身,可以從食物的性味著手,不一定要溫度低、吃冰才算清涼。
像是綠豆湯、蓮藕茶便是清涼的,西瓜也算是冷食物。
至於酷冰的薄荷糖也屬涼性,小心吃過量也會有寒涼的徵狀,有人就是猛吃薄荷糖而流鼻水。
另外,小麥草汁、牧草等草類,也多屬寒性。


吃冰是否有宜忌?是否吃藥就不能吃冰呢?何裕鈞指出,不管是服用中藥或西藥,藥物溶解度都會因為溶劑的溫度降低而下降,也就是吃藥最好還是配溫開水服用,才能產生原先預期的效果。

如果真想要吃冰飲料,建議飲料去冰且放置室溫一段時間後再吃,避免溫度太低。吃冰塊,可先含在口中待其融化後再吞下肚。同時,寧可吃冰飲料也不要吃含有冰塊成份的冰沙。有人將水果放冰庫當成水果冰,也要小心勿囫圇吞,以接近室溫再享用較宜。


吃冰有時辰上的忌諱

依中醫經絡理論來推算,吃冰有時辰上的忌諱!何裕鈞指出,暑假有學生夜遊、或在KTV唱歌通宵、或是大人打麻將,要特別留意:容易咳嗽、氣喘的人避免在凌晨 3-5點吃冰。容易腹瀉、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不佳者,避免在清晨5點至早上11點吃冰。有心血管疾病者則避開中午11-1點時間。有腎泌尿生殖系統問題者避免在下午3-7點吃冰。肝膽系統疾病者午夜11點至凌晨3點則是禁忌。

猛喝冰紅茶 泌尿系統易結石

猛喝冰紅茶 泌尿系統易結石

喝冰紅茶抗酷暑可能影響健康?美國最新案例顯示,猛喝冰紅茶可能增加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主因是紅茶內含有「草酸鹽」這種成分,累積在腎臟、輸尿管內會增加結石生成量、影響健康。

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教授米爾納表示,男性的結石風險本來就比女性要高,一旦年過四十,風險更是急遽上升;如果已經是容易結石的體質,還狂喝冰紅茶,最後就是結石上身。

含草酸鹽 會增加結石生成量

許多人也許會以為可樂或啤酒的風險高而改喝冰紅茶,但對於那些容易生成結石的人,喝冰紅茶可能適得其反。醫生建議,對抗結石除了避免高草酸鹽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大黃、核果,並吸收鈣質以吸附草酸外,最好的方法還是補充水分,特別是容易流汗的夏天。

醫生建議,夏天解渴、補充水分的最好方式還是多喝白開水,或者用檸檬片調味。新鮮的檸檬汁因為富含檸檬酸鹽,可以抑制腎結石的發生。

年喝203杯奶茶 易血脂異常

飲食調查 年喝203杯奶茶 易血脂異常

民眾愛喝飲料,卻經常忽略飲料對健康的影響。一項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民眾每人每年平均要喝掉一四○杯奶茶、一○九杯果汁與一○四杯碳酸飲料;進一步分析發現,有血脂異常毛病的人,平均一年喝掉的奶茶竟有二○三杯之多。

由於多數奶茶使用奶精調味,依奶茶飲用量推估,大台北地區民眾每年喝掉近六千一百五十公噸的奶精,這些奶精多半含反式脂肪,不利健康。

北市一家健檢中心昨日發表一份飲食習慣調查,調查二百七十六人,調查時間是六月廿七日到七月十一日。結果顯示,有七成的民眾不知自己的血液是否健康,有兩成的人有肥胖的問題,三成的人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

在飲食習慣上,調查發現民眾喝飲料的情況相當普遍,其中,每個人平均一年要喝掉約一四○杯的奶茶,也就是最少三天就要喝一杯;進一步分析受訪者的健康狀況發現,血脂異常的人,喝奶茶的比例更高,每人每年平均喝二○三杯,也就是幾乎每天都要喝一杯。

奶茶香濃多半因為添加奶精,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一杯五百cc的奶茶,熱量約在三百大卡之間,奶茶不只是紅茶裡加了奶精,也加了許多糖,不少民眾喝奶茶還會加粉圓,如此一來熱量更高,如果是本身有高血脂基因的人,喝多了就會產生高脂血情形,沒有高血脂基因的人,就愈喝愈胖。

此外,蘇秀悅表示,不少奶精含反式脂肪酸,也不利健康。

蘇秀悅說,從健康角度出發,奶茶最好能不喝就不喝,即使是一天一杯也不建議,如果真的一定要喝,最好要求糖量減半,且使用鮮奶,口感稍有不同,但較為健康。

星期二, 7月 22, 2008

30歲年輕人 心血管老得像80歲

吃的健康 身體才會健康

30歲年輕人 心血管老得像80歲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後,民眾無不聞心血管疾病色變,心臟內科門診量暴增。中華民國心臟病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師江福田發現,心血管疾病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卅歲的年輕人血管已經像七、八十歲老人,臨床上卅歲就出現心肌梗塞並不罕見,是威脅青壯年健康的警訊。

多位心臟科醫師和心血管疾病病友隊昨天進行足壘球公益競賽,為心臟基金會募款。江福田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都與動脈硬化有關,致死人數不亞於癌症。根據統計,每四十分鐘廿五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天卅六人。

卅歲心肌梗塞 青壯年警訊

江福田表示,心血管疾病除先天基因影響,不良生活作息是致病主因。
飲食中過多膽固醇囤積在體內,經過十五至廿年就開始堵塞血管,導致嚴重心血管問題。
現代人從小吃太多麵包、薯條、漢堡等高脂、高熱量飲食,許多人才卅歲就血管硬化、心肌梗塞,需要以裝上支架救命。

吃過多膽固醇 囤積要人命

卅五歲的病友郭先生昨天參加球賽,他從事建築業,過去每天抽一包菸,每周兩天喝酒應酬,喝到醉茫茫才回家。作息不正常又沒運動,偶而會喘不過氣,但他不以為意,直到身邊一位同事無預警「突然就走了!」他才心生警惕,參加員工健檢數值都是紅字,警覺身體健康早就亮紅燈。現在他配合藥物治療,戒菸、戒酒、勤運動,他說:「我還想再多活幾年。」

病友戒菸戒酒 吃藥勤運動

江福田說,過去建議男性四十五歲、女性五十五歲要開始注意心血管問題,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抽菸、熬夜、飲食不正常,加上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罹患年紀逐漸下降。

建議年過四十就應特別注意,尤其是飲食習慣與運動的養成,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提前到卅歲就提高警覺。

九成中年人 照吃高膽固醇食物

反式脂肪 內臟類等高膽固醇食物不能吃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九成中年人 照吃高膽固醇食物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廿日公布「安心飲食習慣大調查」,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受訪者中,高達九成三習慣吃高膽固醇食物,九成未吃足五蔬果,多數三餐外食;已罹病受訪者會注意飲食,但吃足量蔬果者也僅三成。

 安心飲食習慣大調查由台大營養室針對北部四百多位四十至六十歲中年族群進行,受訪者分為未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已罹患心血管疾病二組,比較兩者飲食習慣。

 結果發現,未罹患心血管疾病者,飲食習慣並不理想;九成三習慣吃蝦、蟹、內臟類等高膽固醇食物,九成受訪者每日沒有吃足五蔬果,八成八總是三餐外食,八成六沒有定時吃三餐。不吃醃漬、油炸、不喝咖啡、茶或含糖飲料者的比例只有個位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

 已罹患疾病組,當檢查發現自己膽固醇、血壓、血糖居高不下,才開始對食物有所警惕。
定時吃三餐的比例最懸殊,沒得病時只有一成四定時吃三餐;知道自己有病後,近六成開始養成定期用餐習慣,外食比例也下降,二成的人開始嚴格控制不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且多吃蔬果,但每日吃足五蔬果建議量的人只有三成。

 鄭金寶表示,要預防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學會的最新飲食建議,飽和脂肪熱量來源應低於七%,反式脂肪熱量來源低於一%,膽固醇每天攝取量小於三百毫克,並增加纖維攝取量。

 鄭金寶說,動物的皮和肥肉中膽固醇含量較高,瘦肉大約一克含一毫克膽固醇,吃一客二百克的牛排,等於吃進二百毫克膽固醇,一顆蛋黃膽固醇就高達二五○毫克,魚卵、豬肝、腎、腦含量也非常高,吃一個波蘿麵包或奶酥麵包等於吃了一天反式脂肪的最高量。

 她建議,多吃未精製且富含纖維質、礦物質、維生素的全穀類、五穀飯類、根莖類,多吃含有ω3的魚類和深色新鮮水果,避免攝取含反式脂肪的加工乳製品、速食及奶精、油酥、炸薯條、甜甜圈等,限制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的內臟類,全蛋以每周不超三顆為限。

星期一, 6月 16, 2008

生機飲食治癌 醫師戳破迷思

生機飲食治癌?醫師戳破迷思

光靠生機飲食就能治癌?錯!此舉不但延誤治療,更會導致病情惡化。國內醫師強調,沒有證據顯示吃生機飲食可以預防癌症,且針對已罹癌病人,生機飲食只能幫助排便,無助於治療。呼籲癌友仍應回到常規治療管道,搭配均衡飲食,葷、素適量吃,才能增強治療過程身體所需抵抗力。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曾看過一位五十多歲第三期乳癌女性患者,她堅持不開刀、不化療,只想靠吃生機飲食「自療」。半年後惡化成第四期乳癌,原本十五公分大的腫瘤擴大成整個乳房都是硬塊,只好回頭治療,但為時已晚,導致預後較差。

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也指出,曾有乳癌患者堅持用生機療法取代開刀、化療,卻導致癌細胞轉移到腋下淋巴與骨頭。

兩位醫師都說,病人堅持生機飲食治療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些看到同樣罹癌的親友過世,就說「反正治療也沒效」;也有人會當面拿出名人代言的廣告,告訴醫生:「你看,他(名人家屬)也是靠生機飲食『醫』好的!」

醫師強調,生機飲食不但無法治癌,開刀後與化療期間,光吃蔬果會導致病人體力不濟、抵抗力降低,反而有害治療。

多數癌症病人對飲食存有迷思,認為吃太營養反而助長癌細胞生長,所以拒吃肉類,只吃有機蔬果為主的生機飲食。王正旭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癌症病人更應藉均衡飲食來增加營養攝取。

以牛肉、豬肉等紅肉來說,富含蛋白質,是術後與化療期間體虛病人重要的營養來源。王正旭提醒病人不應偏廢,需適量攝取。

再者,生機飲食主張「全食物」觀念,強調蔬果表皮一起吃下肚,且認為應少油、少烹調、生吃最好。醫生認為,此舉恐會導致癌症病人吃進殘留農藥或微生菌,反而對病人有害。

導致癌症的原因很複雜,很難單獨歸咎於飲食習慣。王正旭表示,病人反應吃生機飲食後「排便順暢、神清氣爽」,但這並不代表癌症得到治療。建議病人除了接受正規治療外,飲食也應均衡,不需刻意偏食。

星期日, 6月 01, 2008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風險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風險

到底反式脂肪酸從何而來?那些食品中會含有反式脂肪酸?對身體健康會有影響嗎?

  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及芥花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深受營養師們的推薦,
用於飲食的烹調,有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屬於健康的油脂。

但是食品業者為了提高植物油的穩定度及可塑性,在加工過程中以氫化方式處理液態的植物油,使其轉為半固態的形式,如人造奶油及酥油。
一般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多以「順式」的結構存在,但若氫化作用不完全而尚有雙鍵存在
(即部分氫化油)時,則可能會有微量反式脂肪酸的產生,因此油脂的氫化加工條件會影響
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科學證據顯示,反式脂肪酸不但會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濃度,且會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的濃度;
LDL膽固醇已知是造成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而HDL膽固醇則可以保護心臟不易發生疾病。
因此,飲食中若攝取過量的反式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美國心臟學會在 2001年新訂的高血脂飲食指標中,
除了重申降低飽和脂肪酸與與膽固醇的攝取外,新增的一個建議便是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取。

  如何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取?民眾在選購食品時,凡包裝上的油脂成分標示有「氫化」、「半氫化」、「硬化」、「精製植物油」、「轉化油」、「烤酥油」或英文「Hydrogenated」等字樣者,表示該食品使用了經氫化處理的油脂,應儘量少選購或勿大量攝食。

此外,亦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均衡飲食,遵守四少一多的飲食原則
(即少肥肉、少油炸、少油湯、少醬料、多蔬果),
正確的烹調方式,儘量以清蒸、水煮代替油炸、煎炒,如此,就能聰明吃出健康來。

8成國人亞健康

8成國人亞健康

留意身心問題5大徵兆

你是否覺得這陣子脖子緊緊的,經常腰痠背痛?腰圍愈來愈粗,而且走幾步路或爬2、3層樓梯就很喘?有的時候覺得呼吸困難,胸悶?早上起床時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每天下班都覺得很累,但到了晚上卻又入睡困難、淺眠或早醒?


許多家醫科醫師、營養師和健診中心醫師都提出呼籲,目前已有8成國人出現疲勞、睡眠品質差、過敏等徵兆,呈現「亞健康」狀態之中,真正健康的人僅占約15%。


所謂的「亞健康」,就是指身體雖然還沒有罹患疾病,但是卻已經開始出現不適的徵兆。若是注意警訊,努力改善,那麼就可以得回健康的身體。但是若是疏忽不理,疾病就會因此上身。其中又因為現代社會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影響,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前期的罹患人數不但日趨增加,而且有極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生理之外,心理上的徵兆也不容輕忽。鬱悶和焦躁,正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調查顯示,約3成國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長時間處在緊張、煩躁和緊繃的環境,進而出現頻尿、失眠等情況。若是不趕快調整生活步調,學習放慢腳步和抒發累積的壓力,就很容易演變成真正的憂鬱症。


除了「亞健康」的議題,時序到了5月,即將進入梅雨季節,悶熱、潮濕的環境且氣候變化較大,加上萬物生長所帶來的花粉或其他過敏原,容易復發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我們特別請教中醫和西醫,提供保護氣管和預防氣喘復發的保養法,以及針對5歲以下的氣喘患者擬出的治療共識。


在「個案故事」單元中,我們探討的是糖尿病的預防及照護。目前國內罹患糖尿病人數約有100萬人,且多數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導致,無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都要嚴格控制飲食、多運動,還必須定時量血糖和補充胰島素,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而不受病痛所影響。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前期 亞健康警訊

疲勞 失眠 體力差需注意

在國人觀念中,沒生病就等於身體健康,曾經對1萬多位國人做出調查的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表示,近8成國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卻未發覺,包括高血壓前期、高血脂前期、糖尿病前期、慢性疲勞症候群和提早老化等5大徵兆。若有所警覺而調整生活習慣,就會恢復到健康狀態;若沒有改變,就可能惡化為疾病。


小辭典
沒病不等於健康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也稱為第三狀態。從亞健康狀態可以往好的方向轉化並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往壞的方向進一步發展為各種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憲章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

然而沒有疾病不等於健康,

身心和生活若不是處於非常良好的狀態,就稱為亞健康


亞健康逐漸年輕化
亞健康不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在學業負擔和精神壓力之下,書田診所 家醫科 醫師康宏銘發現許多國、高中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形成心理障礙,多因失眠、情緒不穩等情況而就醫,連中小學生都已經出現亞健康徵兆,畢業班學生的發病率更達到50%,出現亞健康年輕化的趨勢。而高三女生更常見如經痛、月經不順、分泌物增加等婦科疾病,與學習負擔的輕重和體力活動強弱程度有關。生理上過度負重和學習壓力增加,是引發心理問題的導火線,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經期紊亂。


亞健康狀態大徵兆
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前期屬於亞健康狀態,已成現代人文明病,由於尚未發展到疾病,沒有服藥的必要而容易忽略,因此發展成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三高疾病。由三高病誘發的腦心血管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疾病排行榜中名列前矛。若沒有及時發現,或雖發現亞健康狀態,卻沒有努力改變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就會出現器官異常,進而導致疾病。


狀況1
頭暈 耳鳴 頸部痠痛恐高血壓前期
衛生署曾重修高血壓標準,新增高血壓前期的收縮壓介於120到139毫米汞柱,舒張壓是80到89毫米汞柱。而其實在收縮壓高於115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75毫米汞柱情況下,舒張壓每升高20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病風險就會呈倍數增加。

25%恐惡化為高血壓
頭暈、頭痛、耳鳴、眼花以及頸部痠痛是高血壓前期的徵兆,須重視血壓監測,改變生活型態。每減重10公斤,可降5到20毫米汞柱,採行高纖、少油、少鹽的飲食計劃,增加運動量,建議每周進行3次、每次持續30分鐘。


根據統計,有高血壓前期徵兆,但沒有控制飲食或運動,約有25%的人會演變成真正的高血壓,發病時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生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腎衰竭或視網膜出血等,健康已受到嚴重威脅。老年人由於人體自然老化,形成血管壁硬化,使得血管壁失去彈性導致血壓升高,40歲以上者,約有20%的機率罹患高血壓。治療方面,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藥物控制,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及飲食習慣修改,再配合適量藥物,可有效控制血壓,並減少及預防併發症所造成的傷害。


狀況2
喜吃油炸為高血脂前期危險群
膽固醇屬人體血脂肪,分低密度膽固醇及高密度膽固醇,前者可導致心血管病,後者可減低患病風險。膽固醇過高已成國人最常見的長期病症之一,表示膽固醇的代謝發生異常,當血液中總膽固醇指數大於200毫克╱分升,便堆積在血管內,造成血管阻塞、硬化而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必須開始減少膽固醇攝取,採取低膽固醇飲食,以及透過藥物、飲食、運動來增加膽固醇的代謝。

減重 戒菸酒 少吃肉
高血脂前期為總膽固醇介於200到219毫克╱分升或三酸甘油酯介於150到199毫克╱分升,喜歡吃油炸、飲酒、吸菸、肉類和奶蛋類,不喜歡吃蔬果,都會造成膽固醇過高。要提醒的是,高血脂前期症狀不明顯,常是在健檢中發現,或是心肌梗塞或動脈硬化突然發作,才得知罹患高血脂。現在人普遍肥胖,從過去統計數字來看,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都與肥胖相關。

過半會引發高血脂
造成脂肪肝、高血脂症的原因如肥胖、酗酒、血脂過高或急慢性肝炎等。研究發現,高血脂前期者,有超過5成的機率導致高血脂症。脂肪肝則要視造成的原因而決定嚴重性,若是酗酒造成,隨著持續飲酒而造成肝臟損傷,會演變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若是B型或C型肝炎病毒造成,則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狀況3
愛吃甜 肥胖 為糖尿病前期危險群
若長時間喜歡吃甜食或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易導致肥胖,可能會影響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使得葡萄糖不能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糖尿病沒有太多明顯易察的徵兆,可能會出現口渴、吃得多、常跑廁所,但體重卻下降等情況,而往往是經由醫師檢查後才得知罹病。一般若空腹血糖偏高,介於100到125毫克╱分升之間,或空腹血糖正常,但標準 75克葡萄糖耐受性試驗2小時後,血液中的葡萄糖介於140到199毫克╱分升,都可視為是糖尿病前期。

7人中有1人轉為糖尿病
依照台灣國民健康局就糖尿病前期個案,以空腹血糖 110到125毫克╱分升進行分析,若沒有執行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等健康行為,1年後演變為糖尿病的機率,男性為16.4%,女性為13.6%,相當於 7人中將有 1人轉變為糖尿病。在血糖逐漸升高後,糖尿病病人會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的出現。

飯後服藥調血糖
糖尿病口服藥物有很多種類,且現在也有胰島素增敏劑等。大部分藥物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而發揮作用,有分為餐前服藥、隨餐吃和餐後服用3個時間。如糖苷酶抑制劑必須和碳水化合物一起吃才能發揮效果,最好是在餐前或與第一口飯同服。患者拿藥時,要問清楚。

狀況4
疲勞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徵兆
多數人總感覺睡不飽,一坐下就想睡覺,看電視或書就想打瞌睡,一整天昏昏沉沉;到了晚上又難以入睡、淺眠或早醒,加上有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導致睡眠品質不好,白天就更疲倦。 林美秀 醫師表示,長期睡眠不足或疲勞,會使免疫系統變差,甚至提高罹癌風險。


疲勞是疾病早期的外在表徵,需長期追蹤或定期健康檢查找到原因。同時提早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時數,降低疲倦和打瞌睡的機率。 林美秀 醫師表示,約50%的疾病是生活習慣所致,抽菸、飲酒、酗咖啡、熬夜和三餐不定時,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不僅會使器官功能受損,提早老化,焦躁、憂鬱等心理疾病也會接踵而來。

免疫力降低易過敏
過敏可視為免疫功能失調,過敏的罹病率和盛行率正逐年增加中,台灣約有30%的過敏疾病患者。過敏是免疫系統對抗來自過敏原的過程中所引起的發炎。人體與外界物質接觸後,引發體內免疫系統高度活化,造成發炎症狀。先天體質過敏的小孩,往往一出生沒多久就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3歲後則出現過敏性鼻炎;約在上小學前後氣喘病才發作,但發病時間因人而異,也有人一生只會出現1種過敏疾病,也有人好幾種過敏疾病先後出現,或同時發病。

規律作息改善疲勞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實原因仍在探討中,多數患者和焦慮、憂鬱、躁鬱和沮喪等情緒有關,通常會給予抗焦慮劑、抗憂鬱劑、心理治療、情緒上的支持和學習放鬆技巧,慢性疲勞症狀多半會獲得改善。
林美秀醫師表示,均衡良好的飲食和規律的生活習慣,可以避免造成症狀加劇的惡性循環。另外,戒菸或減肥,也都對健康有助益;此外,有空也可以多泡泡溫水浴、泡腳、腹式呼吸等,對於增加愉悅感及改善睡眠都有幫助。


狀況5
睡眠品質差是提早衰老的前兆
林美秀醫師表示,前一天睡不夠,第二天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而長期維持每天不足6.5小時睡眠,可能會縮短壽命,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到3倍。會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動作不協調,導致記憶出現障礙。

長期失眠易精神疾病
此外,睡眠不足會使人體抵抗力和康復能力低下,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發作,如心血管、高血壓等。另外,打鼾也是睡眠品質差的典型表現,同時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訊息。
失眠會導致注意力降低、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效率。失眠是心臟病危險因子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的失眠。
失眠者常抱怨有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痠痛等不適,常是誘發失眠的精神官能症徵兆。有研究報告指出,80%的失眠症和精神疾病有關,白天覺得心慌、發抖、頭痛等症狀,夜裡又輾轉難眠,出現情緒低落、煩悶、自責、罪惡感。精神疾病則可能伴隨有不安、焦慮而導致失眠,如妄想症、歇斯底里、人格失常等。

提醒你
勿忽視眼睛痠澀 牙齦出血
現代人對牙齦出血、腫痛、口腔潰瘍等牙周病前期徵兆不太重視,口腔亞健康是身體亞健康的重要表現。很少有人的口腔健康能達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口腔健康標準是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和無出血現象。口腔亞健康反映出大部分人對牙周病的危害缺乏認識,是引起成年人掉牙的首要原因,同時會影響心、肺、腎等臟器功能。
眼睛的亞健康狀態如視力模糊、疲勞、乾澀、頭疼、慢性結膜炎等症狀,壓力過大會影響眼睛的運行狀況。

視覺模糊易引發白內障
另外,出現緊張、焦慮和壓抑等情緒時,腦垂體、腎上腺激素分泌會減少,使得雙眼視覺傳導和視覺資訊功能處於低水準工作狀態,直接導致水晶體及眼部肌肉收縮和舒張步驟不協調,出現如頭痛、噁心、眼壓高等,稱為雙眼視功能異常,未來罹患白內障的機率也較一般人提升許多。


真正健康者僅15%
康宏銘醫師表示,身體沒有症狀、真正健康的人只佔15%,但其中多數仍感覺到身體沒有以前好。除了高血壓前期、高血脂前期、高血糖前期、慢性疲勞症候群和提早老化等5大亞健康徵兆,牙齦出血、乾眼和視覺模糊都易被忽略,若沒有即時改善,可能導致牙周病,提高罹患白內障機率,若發覺身體有異狀,應調整生活步調。

星期三, 5月 07, 2008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
作者:陳俊旭

  一般人都認為,低油、低膽固醇的食物有益健康;少吃牛油、豬油、尤其用植物油炒菜,比較不容易罹患 心臟病、高血壓;還有,人造奶油比奶油安全;素食者較不容易罹患慢性病;多喝牛奶可以補充鈣質……,其實,這些耳熟能詳的健康飲食觀念,不一定都是對的, 你相信嗎?作者在本書中針對以上八大迷思,深入淺出地一一加以破解,並進一步告訴大家,如何進行飲食改造計畫,讓自己遠離慢性病威脅,能夠健健康康活到 老。包括如何判別好油壞油、什麼是優質蛋白質及優質澱粉、每個人該吃多少澱粉、什麼是完整食物和有機食物、什麼時候該補充維他命、外食應該如何吃得更健 康……等等。同時,針對各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例如癌症、憂鬱症、過敏、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提出了最專業的飲食建議。


本書特色

  • (一)顛覆現代人普遍認為的「健康飲食」迷思,帶來革命性的飲食新觀點;並針對一般大眾偏差的飲食習慣一一指陳,提出慢性病預防及對治策略。
  • (二)本書作者受過正統、完整的自然醫學訓練,是台灣第一個取得美國自然醫學醫師執照的專家,兼具嚴謹的學理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內容引述許多最新發現與研究成果,專業紮實、鏗鏘有力。
  • (三)深入淺出的寫法,讓讀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不再為道聽途說的健康知識所迷惑。
  • (四)觀念與實用性兼具,可以參考本書,為自己打造健康滿分的飲食改造計畫。
  • (五)專家醫師聯手推薦,一致推崇「為台灣帶來震撼性觀念」。
  • 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江守山醫師的房屋健檢訣竅大公開

    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江守山醫師的房屋健檢訣竅大公開
    作  者:江守山


    以下這些都是錯誤的住家健康陷阱、裝潢迷思、購屋觀念,你知道嗎?
    ‧新房子裝潢好的怪味道,只要通風一陣子就可以住了?
    ‧地板鋪設大理石、花崗岩,氣派耐用又堅固?
    ‧火災不一定,小偷常常有,裝鐵窗防偷竊很重要?
    ‧用自來水洗熱水澡、燒開飲用,沒什麼大問題?……

    本 書作者江守山醫師,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房屋做為人的第三層皮膚,對人體健康有著非常大且超乎想像的影響力。絕對不能輕忽住宅環境的健 康品質,因為,不健康的房屋將造成居住者:精神不濟、鼻塞、眼睛癢、喉嚨乾、頭痛等症狀不斷,也會變得容易過敏、氣喘,而且致癌機率大增!

    更 何況,人一生中有90%的時間都在屋內,而許多人存的畢生積蓄只為了買一間房子,怎麼能輕率、大意!全書澄清許多似是而非的住宅環境安全迷思,提供正確且 實用的裝潢翻修守則、自我評鑑健康房屋的資訊與新知,教你房子健康檢測不求人,輕鬆趕走家中污染源,築一個安全、健康又樂活的居家環境!

    【內容特色】
    ‧健康必須從住家環境著手,「住」和「吃」要等量齊觀,因為「住錯了,當然會生病!」尤其,市面上充斥著太多購屋理財、裝潢翻修的書,獨獨少了一本以消費者立場而寫的健康安家實用指南。

    ‧藉由本書可發現住家環境的電磁場、空氣品質、水質、結構強度、過敏原、祝融絕緣、止滑度、噪音,以及建商或仲介業者的誠信度等問題。

    ‧以購屋自用的心態出發,巨細靡遺教導如何判斷、檢查、改善住宅的安全,面面俱到幫助大家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健康房屋。

    ‧作者江守山醫師以自身醫學領域提出住宅健康環境見解之外,同時將建築師、結構技師、地政士等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提出身心健康與財產安全兩者兼顧的入住好宅新觀念。


    目錄
    ◎第一篇 你的房子夠健康嗎?
    ‧房屋和人一樣要健康檢查
    ‧家中隱藏著你不知道的毒
    ‧家,也會讓人生病
    ‧當心!買屋夢想變成夢魘
    ‧房屋有健檢,健康財產有保障

    ◎第二篇 病屋警報器:幫你的房子做健康檢查
    ‧台灣罹癌人數高成長
    ‧室內毒空氣,危害了腎功能
    ‧惡劣大環境,讓氣喘者激增
    ‧過量化學物,造成過敏反應
    ‧打造無毒的家,才能保平安

    ──病屋警報1:你家的空氣夠新鮮嗎?
    ‧你知道室內空氣又髒又毒嗎?
    空氣殺手1號: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新房子的味道是種警告
    ‧沒味道不表示沒問題
    空氣殺手2號:石綿
    ‧石綿躲在常見的隔間板中
    ‧發病慢容易被忽略
    空氣殺手3號:氡氣
    ‧吸入氡氣易得肺癌
    空氣殺手4號:超細懸浮微粒
    ‧超細懸浮微粒對腦部傷害大
    ‧呼吸道、心臟、肺臟也是受害器官
    空氣殺手5號:黴菌孢子
    空氣殺手6號:二氧化碳
    空氣殺手7號:一氧化碳
    ‧結語:呼吸新鮮空氣,給你好氣色

    ──病屋警報2:你家的水質夠乾淨嗎?
    ‧為什麼喝到、用到的水不單純!
    ‧自來水污染程度高
    ‧水塔也要常檢查
    ‧井水、泉水喝不得
    水殺手1號:重金屬
    ‧鉛銅傷腦又傷身
    ‧砷污染水土會致癌
    水殺手2號:三鹵甲烷
    ‧吸入三鹵甲烷傷害最大
    ‧洗澡過久致癌率更高
    ‧結語:安全用水,從分層過濾做起
    ──病屋警報3:你家的磁場夠好嗎?
    家中隱藏看不見的能量殺手
    能量殺手1號:游離輻射
    ‧射源難追蹤,輻射鋼筋可能在身邊
    ‧輻射屋檢查,買屋前不可少
    能量殺手2號:低頻輻射
    ‧低頻輻射隱藏家電中
    ‧高低頻電磁輻射,能免就該免
    能量殺手3號:噪音
    ‧噪音高低對人體都有害
    ‧低頻噪音讓人抓狂
    能量殺手4號:光害
    ‧睡覺時沒光害,睡眠品質才會好
    病屋警報4:你家的結構夠安全嗎?
    ‧買屋結構虛,讓人身心俱疲
    ‧不良建商是房子毒瘤
    ‧從外牆看房子結構
    結構殺手1號:磁磚剝落
    結構殺手2號:水垢、白華、壁癌
    結構殺手3號:樑柱及牆面裂痕
    結構殺手4號:傾斜
    結構殺手5號:海砂屋
    ‧結語:裂縫不忽略、結構有保障

    ──病屋警報5:你家的防火設備夠齊全嗎?
    ‧火災慘劇,心中永遠的痛
    火殺手1號:電氣
    火殺手2號:鐵窗
    ‧結語:火災預防有準備,生命財產有保障
    ──病屋警報6:你家的地板夠止滑嗎?
    ‧滑倒死亡率遠高於大腸癌
    摔跤殺手1號:拋光石英磚等不良地板設計
    摔跤殺手2號:樓梯設計不良
    摔跤殺手3號:地板高低差
    ‧結語:地板選擇多費心,大人小孩少摔跤
    房屋醫師的健康叮嚀:房屋健康指南
    ‧房屋健康檢測表
    ‧打造健康好宅的訣竅
    ‧挑選「強壯」中古屋有撇步
    ‧房屋裂縫檢測DIY

    ◎第三篇 選屋放大鏡:幫你挑出買屋五大陷阱
    ‧購屋先調查,降低財損風險
    買屋陷阱1:黑心建商
    買屋陷阱2:不良仲介
    買屋陷阱3:危險基地
    買屋陷阱4:不當合約
    買屋陷阱5:驗收不實
    房屋醫師的買屋叮嚀
    ‧房屋交易有要訣

    星期五, 4月 18, 2008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第3

    少吃肉,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 , 五穀雜糧, 全麥, 豆類, 蔬果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第3 莫誤就醫


    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曾茂雄昨天指出,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已躍升國人死亡第3位,
    老菸槍、酗酒和喜歡吃肉不吃菜、不喜歡運動者,都是高危險群。
    因部分症狀和痔瘡類似,民眾常誤判而延誤就醫。

    癌症一直是人類夢魘,曾茂雄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平均每13分5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死亡率前3名分別是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且每年約以1%比例持續增加。

    他說,大腸直腸癌主要症狀是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有類似現象,最好到醫院檢查。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成年人,但因飲食習慣不平衡,患病族群漸有年輕化趨勢,30歲左右的病例也時有所聞,且發現已是末期,令人扼腕。

    大腸直腸癌如及早發現治療,第一期5年的存活率達九成,第二期則減少到五至七成,第三期則降至三成以下,第四期存活率低於1%。曾茂雄指出,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大多數常把症狀當成痔瘡看待,無法及早發現、治療,延誤寶貴就醫時機。

    醫師:生機飲食 並非人人都適宜

    醫師:生機飲食 並非人人都適宜

    天天五蔬果可保健康,不過癌症患者追求生機飲食要較為小心。
    腫瘤科醫師認為,生機飲食較容易偏廢蛋白質的攝取,導致沒有體力負荷癌症治療。
    營養師也說,突然大量攝取纖維質,可能會不適應,有人只是喝精力湯就脹氣,最好是漸進式的調整。

    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表示,對於正在接受放療、化療、或是手術的癌症患者,不能輕易改變飲食配方,而且生機飲食不容易搭配蛋白質,往往就會變成吃素。
    病人但是在治療期間卻比一般人需要更高的熱量,要以更多的蛋白質修復遭到破壞的組織。

    常傳訓也說,一位罹患肝癌的同事,曾經嘗試過生機飲食,不過發現吃了會覺得比較冷,而且沒有體力負荷治療。
    因此癌症患者仍需要均衡飲食,蛋白質攝取需佔總熱量的25%到30% 間,他建議可以在治療後的追蹤、用藥階段,提高飲食中蔬果的比率。

    生機飲食 清潔更重要

    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也表示,防癌飲食不等於生機飲食,生機飲食若沒有謹慎選擇來源、或是未清洗乾淨,反而會吃到寄生蟲或是重金屬污染。
    健康人腸胃道還有殺菌能力,癌症患者並不鼓勵生食,可以減少油炸、或是以燙煮減少營養素的流失。

    防癌飲食對一般人而言,也需要慢慢調整,有些人一下子吃大量的纖維質,腸子蠕動較快,會導致脹氣,像是才喝一杯精力湯就覺得肚子鼓鼓的,或是偶然吃了大量的地瓜、蘿蔔,也會覺得脹的很難過。

    星期日, 2月 10, 2008

    世衛警告:本世紀 吸菸會死10億人

    為了稅收, 開發中國家政府不會作任何提高菸草稅、禁止菸草廣告... 的事

    世衛警告:本世紀 吸菸會死10億人

    世界衛生組織七日警告說,如果各國政府不採取措施控制菸草銷售的話,
    可能在廿一世紀導致十億人死亡。
    世衛組織在紐約發布的這份新報告說,絕大多數這些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的案例將發生在開發中國家,那些國家的吸菸者人數逐年增長,除會造成死亡人數激增,還將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加劇貧困。

    儘管幾十年來一直有科學證據表明,吸菸與癌症、心臟病和別的疾病有關係,但世界各國政府從菸草銷售中獲得的稅收,是他們在禁菸措施上花費的五百倍

    世衛建議,所有國家都需要採取大幅度提高菸草稅、禁止菸草廣告等措施,以及加強幫助吸菸者戒菸的努力。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七日在紐約發布的這份報告指出,在廿世紀,吸菸已導致全世界一億人死亡。在目前,平均每年有五百四十萬人因吸菸而過早死亡,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緊急禁菸措施,吸菸將在整個廿一世紀導致十億人死亡。調查顯示,目前全世界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受到全面禁菸法律的保護,百分之四十的國家仍然允許在醫院和學校吸菸,只有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六的十五個國家規定必須在菸草包裝上發布圖示警告。

    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說,菸草公司現在已經把目標轉向開發中國家的年輕人和成年人,全世界吸菸者中有近三分之二集中居住在包括中國、印度、印尼和俄羅斯在內的十個國家。
    世衛稱,至二○三○年,八成以上與吸菸有關死亡將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

    開發中國家吸菸者數目上升,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女性菸民的增長。

    全球菸草控制報告的項目負責人佩提特說,中國女性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吸菸,對於菸草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大有潛力、並且已開始發展的市場。

    二手菸最毒

    小心二手菸, 看到別人吸菸能閃就閃, 健康最重要


    吸二手菸比直接吸菸更毒,除易引發過敏與氣喘外,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在密閉室內的家庭二手菸,老人、小孩與婦女首當其衝,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調查,
    台灣有九成兒童家中有二手菸,猶如慢性中毒。

    根據權威醫學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近年一項研究顯示,在蘇格蘭實施室內禁菸前後一個月間,針對七十七名不吸菸的酒吧資深員工,發現不吸二手菸後,他們的肺功能明顯提升、血管發炎程度減輕,健康獲得快速而大幅的改善。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表示,菸中含四千多種化學物質,二手菸因為燃燒不完全,所含的毒物與致癌物比一手菸的濃度更高,一根菸排放的毒物有二十五%是吸菸者吸入,但有七十五%是藉二手菸,平均分佈在環境周遭,使旁人受害。

    歐美每年死於菸害的人數當中,估計有一到兩成,是與二手菸直接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各類癌症等。根據美國統計,工作環境有二手菸者,罹患肺癌風險多三十%,歐盟各國研究則是高十四%到二十五%不等,相當驚人。

    二手菸會降低體弱的老人與小孩的免疫力,導致感染各種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全球兒童主要殺手的肺炎鏈球菌,也有報告認為二手菸暴露會增加感染風險,也可能增加白內障與青光眼的風險。

    此外,台灣國衛院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下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的風險最高可達七點二倍;加拿大研究則發現二手菸會增加更年期前乳癌;中國醫藥大學學者研究發現,二手菸會加重被許多女性視為夢魘的經痛。

    二手菸對於孕婦與腹中胎兒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視!衛生署國健局委託學者研究指出,暴露二手菸的孕婦,寶寶DNA的損傷程度是無菸家庭孕婦的五倍之多,臍帶血所含有害重金屬的濃度也較高,顯示寶寶還沒出生,就已經受到二手菸的迫害

    星期五, 2月 08, 2008

    無糖汽水天天喝 代謝易出問題

    汽水是垃圾, 喝汽水傷身


    無糖汽水天天喝 代謝易出問題

    醫界將體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四大致命組合,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

    紐約時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天喝一罐低糖或無糖汽水(diet soda),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不喝的人提高百分之卅四。

    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史泰芬說:「研究結果令人深感興趣,為什麼會如此?是無糖蘇打飲料內的某種化學物,或是喝的人的某種行為造成,目前仍不得而知。 」


    一項西方飲食習慣的研究指出,嗜吃精緻的穀類製品、油炸食物、紅肉,導致西方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整體而言提高百分之十八,但如果在飲食上多用心,例如多以水果、蔬菜、魚、雞鴨為主,罹患機率不會升高也不會降低。

    此外,偏好油炸食物的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機會較少吃油炸的人升高百分之廿五。這項實驗的研究對象超過九千五百人,男女均有,年齡四十五到六十四歲不等,研究進行九年。